香港股市百年简史
1970年以前,香港金融业多数以经营零售业务的商业银行构成,70年代初,随着股市越来越兴旺,大批跨国金融机构,主要是商人银行、国际投资银行纷纷到香港开设分支机构,本地中小型财务公司、证券公司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其后,香港当局相继放宽外汇、黄金管制,使石油美元东移,香港逐渐成为国际贷款的重要中心和世界四大黄金市场之一。
1971年至1973年期间有很多新股上市,包括:长实、新世界地产、新鸿基地产等。上市 以一元票面价认购,上市后股价飙升20~30倍,令股民为之疯狂。
1972年7月至1973年9月19日,香港恒生指数达到1774. 96点历史性高位的9个月间,在香港上市的地产公司至少65家,其中在1972年下半年上市的有34家,日后在香港地产业大展鸿图的新兴地产集团,几乎都在这一时期上市,包括信和地产、合和实业、新鸿基地产、恒隆、鹰君、长江实业、永泰建业、廖创兴企业、新世界发展及大昌地产等。大批地产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,得以充分利用股市融资功能,它们通过公开发售新股、配股,或将股票向银行按揭贷款,筹集大量资金去拓展业务,或在股市中收购兼并,迅速壮大公司的资产规模,这是香港地产业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首创“分层出售、分期付款”售楼制度之后,所取得的又一次空前大发展。将股市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的,当数被称为香港“地产五虎将”的长江实业和新鸿基地产。
华人大亨李嘉诚掌控的长江实业自1972年11月1日上市后,即利用牛市大量发行新股集资。1973 年,长实就公开发售新股5次,1975 年至1983年间,长实又先后发行新股8次,筹集大量资金去收购地产物业或公司股权。1972 年11月长实刚上市时,市值仅为1.26亿元,但到1981年底,市值达到78.77 亿元,在香港股市中成为仅次于香港置地公司的第二大地产公司。新鸿基地产上市后,迅速利用上市集资的1亿元,再加上900万股新发行股票,以及向银行贷款1亿多元,购人了29个地盘。其后,新鸿基地产多次通过发行新股换取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。1972 年8月23日它刚上市时,市值约4亿元,到1981年底已增加到43.77亿元,在香港股市中成为仅次于置地、长实、新世界发展的第四大地产公司。这些地产公司,当股市高涨时,纷纷发行新股筹得大量资金用以发展,并趁地产低潮时大量购人地盘物业,迅速发展壮大起来。